|
|
|
頭銜:金融島管理員 |
昵稱:隨便股民 |
發帖數:12602 |
回帖數:3292 |
可用積分數:1281482 |
注冊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陸:2024-12-26 |
|
主題:浦發零收益引出監管漏洞
銀行理財產品頻現“零收益”,且不能向投資者做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釋,其不透明的運作模式誰來監管 2007年以來,聯接境外股票的銀行理財產品紛紛驚現“零收益”,投資者抱怨銀行產品的結構設計存在問題,資金運作也不透明。而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家銀行針對投資者的疑問做出明確回應,使得“零收益”結構性理財產品疑云重重。 “掛鉤的8只港股漲勢都很好,購買的理財產品卻沒賺到錢,心里酸溜溜的。”北京的蘇紅(化名)去年花10萬元購買了浦發銀行“匯理財”2007年第一期F2計劃。 按照她的想法,銀行拿走了她的錢,就應該告訴她資金的投資方向和資金運作模式,并且告訴她利益如何分配。但銀行的答復卻是,“我們沒有這樣的義務。” 資金流向成謎 蘇紅購買的該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計息期理財收益率(稅后)計算方式為,最大值MAX[18%-(股票表現值最好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報-股票表現值最差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報),0%]。產品到期后,其中表現最佳的3只股票平均回報為71.48%,表現最差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報為2.30%。兩者相差69.18%。 蘇紅不理解,掛鉤港股的漲勢喜人,香港恒生指數還于2007年10月30日創造了歷史最高點31638.22點。但按照合約的收益率計算方式她幾乎沒有得到回報。她想知道,第一,銀行拿了投資者的錢去做什么產品;第二,銀行在用投資者的錢做投資的時候,獲得了多少收益;第三,銀行和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原則。 帶著蘇紅的種種疑問,記者采訪了浦發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但得到回答是:“因為多款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和低收益,再加上媒體集體‘唱衰’銀行理財產品,現在總行和北京分行的壓力比較大,對待有關理財產品的事情都比較緊張。你們就不要再問了。” 按照該行人士的解釋,浦發銀行與其他中資銀行與境外股票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通常會掛鉤從國際投行購入的一項掛鉤股票的期權。其戰略合作伙伴花旗集團在中國推出的同類業務,也存在相同問題。由于對方不愿意解釋是否存在關聯關系,因此記者也無法解釋蘇紅提出的“浦發行是否與外資銀行聯手設下理財‘陷阱’,巧取投資人財產”的疑問。 浦發銀行2007年報顯示,花旗銀行持有浦發銀行4.2%股份,并欲在未來五年提高到19.9%。花旗銀行是美國次貸危機中損失最嚴重的國際金融機構之一。其在中國的產品——2007 年“掛鉤5 個股票組合的正數優異表現”人民幣1 年期結構性投資賬戶的表現也不理想,超額收益率低至-3.01%。 蘇紅還對其他條款的含糊詞語表示了疑問,這也正是中國銀行理財產品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不透明,而這可能導致銀行利用信息不對稱侵害投資人利益。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2008)也指出了這一問題:“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的過程中依然沒有及時、充分地披露相關信息,尤其以外資銀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甚。” 在人民幣和外幣股票產品中,外資銀行的不明產品占其全部產品的比重分別高達78.6%和32.9%,遠高于中資銀行的33.3%和11.1%。其中,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嚴重。 該報告還指出,相對去年同類產品和今年其他產品而言,2007 年聯接境外股票的產品表現較差。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基礎資產市場(境外股票市場)受次貸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另一方面則在于銀行產品存在嚴重的結構設計問題。 富國基金副總經理謝衛對《環球財經》記者說:“國內資產管理業務的規模已經非常大,并且還將以較快的速度增長,然而監管現狀卻不能令人滿意。但是我們監管部門已經在積極地探索更好的監管辦法,投資者應該給予銀行和監管部門一定的諒解和空間。”據上海銀監局統計,自2006年年底,有關部門接到了一些關于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訴,被投訴的產品以3到5年的長期產品居多,特別是掛鉤型理財產品成為投訴的重點。 謝衛說,目前國內的證券業協會和保險業協會,對資產管理都沒有進行過行業性的自律規范,國內也沒有類似歐美發達國家的證券資產管理行業協會。此外,國內各監管機構對資產管理業務大多采取事后性監管,事先的預防性監管較少。因此,中國目前有必要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監管標準和法律;由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共同組成資產管理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開會,互通信息,共同制定資產管理業務的監管規則,協調監管行動。 中科院報告同時指出,繼 2006 年實現了幾近翻番的高速增長之后,2007 年產品的發行數量(只)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2007年人民幣產品發行了1302只,外幣產品發行了 1760 只,均遠超過2006 年的水平。這就使得監管問題顯得越發突出。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透露,2007年中國理財市場的理財金額將達到8000億元,較上年增長約70%,如果按照每年保持40%~50%的速度增長,今后5年內理財金額將達到兩萬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剛剛在中國興起的銀行理財市場存在著巨大隱患,長期下去可能會釀成嚴重的金融矛盾。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