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頭銜:助理金融分析師 |
昵稱:有趣的期貨投資 |
發帖數:461 |
回帖數:4 |
可用積分數:119952 |
注冊日期:2008-03-06 |
最后登陸:2009-01-05 |
|
主題:正確認識中國農業經濟基本問題
現在,“三農”的提法已經很流行,這是具有重大積極意義的——它把“農業”“農村”“農民”三大問題予以并列,使得世人對“涉農”問題統統予以重視,大大地改變了長時期以來普遍嚴重存在的輕農思想。
農業經濟問題包含農業產業中的生產關系調節與生產力組織兩大方面它存在于國民經濟農業部門之中,各個地區經濟之中,也存在于基層農業生產單位之中。它是與“農村經濟”“農民經濟”問題平行的。彼此雖有交叉,但基本內容并不重復。本文列出的幾個方面,都是值得重視的中國農業經濟基本問題。
明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及其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眾所周知的。其最基本內涵是,農產品(愛股,行情,資訊)具有其他部門產品所不具備的、提供保障人的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最基本食物的特殊功能,從而使得農業部門成為整個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一問題也包括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出現并擴展的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轉移,為非農業部門的發展提供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勞動力要素。然而,農業之所以能夠發揮此種作用,歸根到底還是由于農業部門提供食物的數量、質量及其效能的提高。在我們過去的分析中,對于農業之所以能夠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還列舉的一條理由是:“農業部門為非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和促進了它們的存在和發展?!比欢@種做法是以犧牲農業部門的利益為代價的,是片面的經濟政策下的產物,從而不能被視為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
現階段,我們強調充分發揮農業的基礎作用,其核心內容就是要強調以糧食為主體的農產品供應能力的穩步提高,為一切非農部門的存在和發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質保障。無論如何,在人工合成食品能夠取代天然農產品之前,農業的這種基礎作用是無可取代的。從而可以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下,國民經濟存在與發展中的一條具有根本性的客觀規律,是我們必須認真加以對待和遵循的。
農業產業的基本技術——經濟特征及其意義
農業生產中的最基本的部門是種植業部門,它提供糧食、蔬菜、油料、果類等人類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無可取代的必需品。它的最基本的技術-經濟特征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農作物必須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進行露天生產,生產周期長而且受到氣象因素的嚴重制約,自然災害嚴重而頻仍,肥料、農藥的流失量大,從而決定了農業是一個“高無效成本產業”“無效成本”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成本、農藥與化肥流失成本、農機行走式作業的額外成本、農機季節性閑置成本等,而且決定了農業是一種“高波動性產業”。這就在客觀上要求社會予以彌補、照顧。從而,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離不開農業的哺育,農業離不開社會的反哺”的基本格局,并決定了政府采取一系列支農、補農政策的客觀必然性。從本質上來看,這并不是非農社會對于農業予以額外的照顧,而是非農社會為了維持本身的存在和發展,不得不付出的“必要成本”。按照上述理論,我們就不難理解,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存在,是典型的不等價交換;政府向農民收取農業稅是竭澤而漁;不開展充分的農業災害保險,是社會推卸其應當承擔的責任;等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所有上述錯誤做法都是違背“廣義等價交換”這一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的。
土地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
土地是農業部門無可取代的、需要量巨大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在現代科學還沒有發達到足以在很小的空間內大批量生產農產品的條件下,土地的數量、質量對于農業生產都是性命攸關的。從而,保持農地的數量、質量,便成為社會的神圣職責,并帶來相應的經濟問題。
從資源經濟角度來考察農業土地,主要包括土地資源的供求平衡(含總量供求平衡、各個地區的供求平衡)、土地資源在農業各個部門之間的合理分配、土地質量的保持和提高、農用土地資源非農化的控制、對農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等方面。農用土地資源的“供求平衡”,即其面積在增減中能夠不斷地保證全國農產品生產的需要。為了能夠達到“供求平衡”,必須切實保護耕地,充分發掘土地的潛力,節約用地和集約用地。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對糧食等基本農產品的需求非常巨大,其絕大部分只能是依靠我國自己的耕地來解決,通過國際農產品生產來解決的,只能是微不足道的部分。一方面,國際市場能夠提供的農產品總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國際市場中農產品價格會隨著供不應求而猛烈增長。
農業土地經濟中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土地的產權歸屬問題。它涉及國家、社區、農民三者的經濟權益關系的正確安排。中國現階段實行的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在此前提下農民擁有長期不變的承包經營權。目前,一些人主張“還地于農”——實行土地私有制,另一些人則認為此舉難免會造成土地產權的兩極分化。我們認為,比較現實的是在現有制度條件下,揚長避短,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當前最突出的是國家征收農地的出價問題,即“土地增值分配”問題。學術界的基本觀點有三:漲價歸公、漲價歸農、漲價公私兼顧。后者是一種折中性主張,可兼顧國家、失地農民、在耕農民三者的利益,避免激烈的利益沖突,從而很可能被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默然采納。
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農業勞動力
現階段中國農業勞動力問題,主要包括農業勞動力的形成與質量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勞動力的供求與轉移等等問題。
在農村,人到16周歲,如果沒有繼續學習或在其他部門就業,通常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農業勞動力。但是,無論如何其中都存在一個農業勞動力的質量問題。除了在“干中學”之外,在現代社會中就自然而然地存在著一個農業勞動力通過一定的培訓而不斷提高質量的問題。目前在中國,這種培訓仍然處于低水平狀態,需要人們予以更多關注。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把對于農業勞動力的培訓稱之為通過投入而形成“人力資本”;此種資本的投入,必將與物質資本一樣獲得補償和回報。這樣看問題,將有利于中國農業勞動力質量的提高。
一般而言,中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業勞動力供應充分,這是人們通常的認識。然而,由于中國非農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工業、建筑業、商業和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大量的農業青壯勞動力,特別是其中有文化的部分,正在自發地、大量地向非農部門轉移。以致目前在一些地方明顯地出現了農業勞動力數量不足、質量欠佳的問題,值得予以密切關注。
平均每個勞動力負擔的耕地面積和年提供的農產品數量等指標,可反映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狀況。例如,中國平均每個農村勞動力負擔的耕地面積,大約為0.3公頃,僅相當于日本的1/3,美國的1/180。從而我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潛力巨大,其主要途徑是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
中國有2.5億農戶,戶均土地不到0.5公頃,不利于勞動力的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所以,適當地實行農戶間的互助合作、通過土地轉包而形成大型農戶之類的舉措實現土地的大規模經營問題,就值得重視。此外,還要大力發展農村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用水管理、倉儲、運輸等等方面的服務,即通過專業分工的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
逐步推行農業生產資料的現代化
這里指的是土地以外的、以生產工具為核心的全部生產資料,包括農機、農具、運輸工具、役畜、種畜等生產工具,堤壩、水庫、渠道、廠房、倉庫等基礎設施,水、種子、肥料、農藥等勞動對象。在生產資料的購置、使用、保管、維修、折舊、更新中的經濟問題,既包含生產關系的調整問題,又包含生產力的組織問題。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就是農業生產資料現代化的問題?,F階段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生產工具的逐步機械化——簡稱農業機械化;農田灌溉的維持和擴大——簡稱農田水利化;種子、肥料、農藥以及農田作業的優化——簡稱農業生產科學化。
實行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方面。中國所面臨的任務是:加快推進糧食生產的全程機械化以便保證農田作業的及時和優質、高效;穩步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加強先進、適用、生產上急需的農業機械的研發;扶植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專業服務公司,以便取得和提高專業效益和規模效益。
在農田水利化方面,當前的重點是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基金,將大中型灌區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澇設施納入補助范圍;采取獎勵、補助等形式,調動農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推進合作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支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發展。此外,還要大力推進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
在農業生產科學化方面,目前應當加強農業科技投入,重點支持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先進實用技術集成配套;要深入推動“科技入戶”工程,完善農業科技成果進入農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以便全面地發揮實效。
重視農業的價值形態再生產
農業價值形態再生產是通過資金周轉的形態而表現的。由于農業生產具有與其他部門大相徑庭的自然——經濟特點,從而其資金周轉也大不相同。
首先,農業生產周期長,導致農業資金周轉速度慢、周期長。一般的大田作物的生產周期長達幾個月,最長則實際上為一年(農閑期間生產活動基本停頓)。這與工業生產可持續不斷、循環不止地生產進行比較,是大相徑庭的。其次,農業資金的投入量、占有量都存在明顯的季節性。這是由于農業生產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而且各項作業在時序上具有不可替換性,從而在何時投入何種形式以及何等數量的資金,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最后,農業資金使用效率低而且不穩定。在農業部門中,生產周期長造成了等量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大低于工業;農業生產的季節性,造成農業資金使用量的不均等,時而積壓與時而不足相交替,從而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此外,由于農業受自然條件變動的巨大影響而各個年度豐歉不一,從而在不同年份中資金使用效率也極其不穩定。
概括而言,農業是一種“高無效成本產業”。然而,其產品又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那么,由社會共同承擔這種高無效成本,而不僅僅是諉之于農業部門及其從業者,便是天經地義而無可置疑的。針對上述情況,可從農業價值形態擴大再生產的角度予以分析并提出根本性對策。這意味著,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部門,在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在價值形態上,按照社會平均標準彌補物資耗費和補償勞動耗費,并進一步取得社會平均贏利;換言之,如何使農業生產部門按社會平均標準取得補償,如何使農業勞動者享受社會平均的生活待遇。
因此,在資金上支援農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其中包括,根據農村的需要而發放低息乃至無息貸款、實行自然災害保險、對于農業實行免稅、對于糧食生產和其他必要的生產部門按面積或產量等予以直接補貼并逐步適當提高標準等等。凡此種種,都意味著社會對于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換言之,社會不應當聽任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業部門及農業勞動者,自然而然地承受種種不公平的待遇。否則,從等價交換的角度來說,是不公平的;從經濟倫理的角度來說,是不人道的。
不可忽視農產品市場的特點
農產品中的基本部分要通過市場實現其使用價值和價值。就價值的實現而言,著重要探討的是農產品的純商品部分(即剔除自用和向農村返銷的部分)的市場與價格問題。
首先,農產品市場具有季節性、分散性、地域性、易腐性等四大基本特點,由此產生相應的市場和價格問題。季節性即以糧食為代表的植物性產品中的“一次上市、全年消費、長期儲存”所帶來的收入、支出、消費、保管等問題;分散性是指農產品來自千家萬戶,而通過集貿市場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者僅占一小部分,其大部分要通過商業系統(無論私營與公營)收購、儲運、加工、保管、批發、零售而實現,從而造成環節多、損失大、費用多的問題;地域性是指相當多的使用價值不可替代的農產品,往往是分別生產于全國不同地區,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要運送到全國各個地方去消費,從而會發生龐大的包裝、運輸、貯存費用的問題。農產品具有易腐性,是與工業品基本不同的,由此帶來了使用價值的損失與包裝、貯存方面的巨額支出。簡言之,農產品的種種自然特點,重重疊疊地增加了生產者、調運者、最終消費者的價格負擔;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增加了調運者、加工者取得相應收入的機會。
其次,農產品市場與價格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保障農產品生產者的合理利益問題。問題的癥結在于,在計劃經濟中,農民不可能不承受政府單方面決定的低水平的壟斷收購價格;在市場經濟中,大量分散的農產品提供者也根本不可能影響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從而,只有依靠政府,一方面采取有力的調控手段,力求在市場中形成的農產品價格向有利于農業生產者傾斜,另一方面則是在農產品市場之外,通過稅收、投資、行政支付種種手段,進行惠農、補農。
簡言之,農產品市場與價格問題,最終需要在市場之外予以彌補、平衡、校正。
應當強化對農業的政府管理
這一問題的實質是,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與政府二者的關系問題。在任何形式的市場經濟中,都不可能僅僅依靠市場這一“無形之手”,而是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政府這一“有形之手”進行調節。只有這“兩只手”的恰當而緊密的配合,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這一“配合”,卻又需要通過明智的、有力的政府管理予以實現。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業領域中,由于國家的幅員廣大,基層經營組織規模小、數量大、市場進入質量低等等,使得政府不可避免地要擔負較重的擔子,以便兼顧效率與公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主要通過價格、稅收、公共服務等等途徑,大大地改善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境況,已是有目共睹。從而,沿著這一道路繼續健康地穩步地前進一步,強化農業的政府管理,應當是無可爭議的。
農業的政府管理,包括履行以下三方面的職能:其一是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如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協調各地區和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調節農民收入,制定相關法規等等;其二是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如建設大中型水利設施,進行氣象和災害預報,推廣農業科技,進行動植物檢疫等等;其三是履行經濟宏觀調控職能,如規劃全國農業布局,控制土地占用和保持耕地面積,調節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總量供求與進出口等等。
進一步看,對農業進行政府管理的基本理論根據在于市場失靈的不可避免性。而這一失靈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農業部門不可避免的外部性如農業部門提供糧食會使整個社會受益而農業本身往往得不償失;農業中的經營不當則會造成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等由社會來承擔的不良后果。其二,農業基礎設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無法通過市場供應,而必須由政府提供。其三,在市場競爭中農業本身的特點使其處于不利地位,諸如農業中的資金、勞動力向比較利益高的非農部門的流動,由于農業的生物條件的限制而使得價格刺激對于農業增長的作用受限等。當然,一分為二地看,政府的管理也可能會產生失靈。諸如,政府掌握的信息往往難以盡善盡美,政府的決策往往也難免遲緩和片面,官員的尋租活動往往難以完全避免從而導致決策失誤,政策的執行也難免出現滯后,等等。這當然也是要努力防止和注意克服的。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